您好,欢迎访问叩持(西安)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029-81122100

全国咨询热线(9:00——18:00)

您现在所在位置:主页 > 资讯中心 >

从无人问津到近30家国产企业,国产EDA工具该如何突围?

更新时间:2021-08-06

  国产EDA行业一直以来都算是一个比较冷门的方向,企业成立的时间也比较晚,多成立于2010年以后。经过数十年的发展,EDA工具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焦点,在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中,EDA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
 
  现在EDA产业在国内的行情非常火爆,国内EDA企业已经近30家,覆盖集成电路核心软件的各个环节。企业数量依然是稀少的,也有非常多的短板亟待弥补,所以还需要踏踏实实一步步追赶,争取实现独立自主。
 
  现在IC打工人的绝大部分时间,不论是仿真验证,还是BUG调试,每天都离不开VCS,Verdi等等这些EDA工具。
 
芯片设计
 
  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EDA工具的使用主要分为设计、验证、制造几大类。以物理实现为分界,芯片设计可以划分为前端(逻辑设计)与后端(物理设计),其实现过程中将不断对设计进行优化。在一个典型的集成电路设计流程中,通常会包括以下环节:
 
  1.前端设计和验证
 
  前端设计是指设计工程师把电路设计实体化的过程,例如使用Verilog等硬件描述语言将模块功能以RTL代码来描述实现,而对于模拟电路来说就是电路图设计;前端验证则是通过逻辑或者电路仿真来验证设计是否符合预期。前端设计和验证往往是最花费集成电路设计工程师时间和精力的环节,其中的EDA工具将会很大程度决定整个前端设计验证的效率。目前在前端验证环节常用的工具包括Synospys的VCS,Verdi,Cadence的Jasper,Virtuoso等。
 
  2.综合和后端验证
 
  在前端设计完成之后,需要把设计进一步转化(综合)成版图(GDS)。对于数字电路来说,需要把使用RTL语言描述的逻辑设计综合成为相应的标准单元库网表,并进一步把该网表去做布局布线形成GDS。这两步非常关键,也往往是数字集成电路EDA的核心竞争力。而对于模拟电路来说,由于设计规模较小而且自由度较高,通常是由工程师手动完成电路图转化到版图的过程。在得到版图之后,后端验证也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数字还是模拟设计都需要,包括DRC,LVS,形式验证,可靠性验证等。在综合和后端验证领域,目前主流的工具包括Synopsys的Design Compiler,IC Compiler,Cadence的Innovus,Mentor Graphics的Calibre等。
 
  以上是目前集成电路EDA环节和主流工具的现状。目前世界上最为著名的三大EDA软件公司,分别是美国的Synopsys、美国的Cadence、和西门子旗下的Mentor Graphics。总的来说,三大巨头企业的垄断使得我国EDA软件发展缓慢,同时市场也被国外垄断,缺乏建设EDA软件的专业人才,要想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还有极其漫长的路要走。
 
  面对这种情况,国产EDA厂商该如何突围?
 
  1、单点突破。EDA工具链非常长,涉及到仿真、综合、布局布线、测试等各个环节,如果想在一开始就全面突破,显然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单点突破,先从某一个环节单点进入,形成巨大的技术优势,得到市场和客户的信任,然后再向上下游不断推进。
 
  2、赢得客户的信任。除了技术侧面的难题以外,国产EDA厂商的另一大难题在于,如何获得市场和客户的信任。众所周知,芯片流片费用十分高昂,还有时间的耗费,对于任何一家芯片设计企业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所以没有芯片设计厂家愿意去承担因为EDA工具可能带来的风险。国外EDA巨头通过几十年才让客户和市场充分信任,国产EDA厂商同样也面临着这个问题。但是现在优势在于国家对芯片设计企业和制造企业都有不同的政策扶持,包括了流片费用补贴,税费减免等等,这或多或少可以减轻芯片设计厂商的部分资金压力。
 
  3、有效的人才培养、招募机制。EDA工具方面的专业人才非常短缺,并且大多数都就职于国外的三家巨头。不少EDA企业创办人都纷纷感叹人才难遇,毕竟培养一个EDA人才不容易,从高效课题研究到真正能够实践从业,往往需要十年时间。由此可见,人才问题尤其是国内的EDA人才培养问题,仍然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短短几年的时间,国产EDA市场从不被关注,快速膨胀到近30家企业,国内EDA企业的竞逐发展,最终能否实现整合,出现几家挺进全球舞台中的“全能型”企业,也是众目共睹的过程。
 
  国产EDA企业发展状况如此,至于EDA工具到底如何运用,也是一个精细化的学习过程。
 
  精讲课程《EDA工具介绍及常用EDA工具演示》依然由经验丰富的薛源老师讲解,从EDA的产生及发展;主流EDA厂商介绍;我国EDA现状分析;常用EDA工具讲解等几个方向,加强同学们对EDA工具的了解和掌握。